生成式AI使用提醒
一.使用者須辨識與防範AI潛在風險
AI生成的內容可能不正確或帶有偏見歧視,且容易引發抄襲、造假、變造等違反學術倫理行為,輸入個人或未公開的研究資料也存在隱私與安全風險。
二. 建立負責任且透明的使用規範
AI不能列為論文作者,因為它無法為研究內容負責,最終責任應由研究者承擔。研究過程中若使用AI工具,應在論文中誠實揭露使用方式,國際期刊皆有明確要求。
三. 提升自我AI倫理素養
使用者不應過度依賴AI而取代獨立思考,必須具備批判性評估與驗證AI內容的能力。學術界也應持續研訂相關準則與框架,以應對新科技帶來的挑戰。
更多參考資料請連結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議題教材包生成式AI應用於教學與研究
右圖出處:教育部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(2023)。留意生成式人工智慧(AI)用於學術與研究活動時的6個關鍵!
如何引用AI生成內容
為確保成果發表在學術研究上的誠信度,皆應主動揭露使用AI輔助於著作的程度,且建立在符合審查者或出版單位的認同上。
以下就以 ICMJE國際醫學期刊編輯委員會 為例(多數醫學期刊出版社規定,以此為範疇)

上述 ICMJE 針對使用人工智慧 (AI) 輔助技術,重點摘錄如以下5點:
1. 投稿時,作者應在投稿信和提交作品的相應章節,揭露其在作品創作過程中是否使用了 AI (人工智慧) 輔助技術。
2. 作者不應將 AI 和 AI 輔助技術列為作者或共同作者,因為它們無法對作品的準確性、完整性和原創性負責。
3. 如果 AI 用於寫作輔助(相當於助理),由於 AI 的貢獻無法列為作者,請在致謝部分 (the Acknowledgment section) 說明。
4. 如果 AI 用於資料收集、分析或圖表生成,作者應在方法部分 (the Methods) 中描述其使用程度。
5. 使用 AI 輔助技術,作者應仔細審查和編輯結果,最後提交的結果由人類主責。
然每家出版社在作者指引上的規定,仍與時俱進、滾動式修正中,投稿前皆應再確認各家網站上的最新訊息。
以下為本校投稿量前十大出版社,針對引用生成式 AI 相關規範:
(如未盡詳述,可參考台大圖書館參考服務部落格的貼文整理)